汉英词语与口号翻译例谈——以重庆市政府网站资料英译为例

发布时间:2017-01-14       浏览次数:2147       文章来源:

 汉英词语与口号翻译例谈

——以重庆市政府网站资料英译为例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杨珍雨

 

[      ]词语翻译是翻译中常见的话题, 本文拟结合作者 2005 年暑期参加重庆市政府网站资料传译之实践, 谈谈有 关常用词、缩略词、名称术语等的理解与表达, 同时对部分口号的翻译谈谈个人意见。

[ 关键词 ]词语   口号   翻译

 

笔者 2005 年的暑假少了玩乐, 所有时间几乎全搭在了翻译 实践上, 每日的生活主调、主线、主旋律都是翻译, 从早到晚, 翻译为伍为伴。 个中甘苦, 当时的体会还不那么深刻明朗, 到了时过境迁的今日, 再细细去回味和品尝, 方觉感慨万千; 忆及当时的踟躇与坎坷, 竟不由地生出往事不堪回首之感。但也正 是这不堪回首的译事, 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及感想, 以至在这译毕之后的任何一日, 任何一刻回忆起来都颇觉珍贵。

2005 年七月下旬始便开始着手重庆政府网站资料的翻, 笔者负责翻译的内容包括部分重庆历史介绍, 亚太市长峰会动态, 重庆企业注册登记, 政府机构介绍, 以及花费了我最多心 血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整整一个月的翻译过程中, 我切身体会到了译事之难, 最难的也许并不在于翻译这一过程本身, 而是要始终如一地保持翻译的热情、灵感、执着以及对待译事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坚持, 让我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了翻译对于磨砺一个人的意志, 塑造一个人的品性起着多 么巨大的作用。正是在这一个月不停不歇, 每日如一的翻译过程, 我触摸到了自身的成长, 无论是翻译学术上还是人生经历上 的。 因此我才想说, 翻译无异于一种成长, 人生中极其宝贵的一种成长。

在此翻译过程中, 我在斟词琢句上花了不少功夫, 包括常见词语的翻译及口号的传译等, 在此拟谈谈几点体会, 而译事的甘苦种种, 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一、常见词语的翻译

, 中文里机构名称诸如的相关翻译不 太统一。在翻译重庆市政府机构职能部门介绍的过程中, 诸如等机构名称的字眼随处可见。例如计划项目处,综合调控处, 户籍科, 综合科, 办公室等等。一开始我没有特别注意这类名词的翻译, 以为不过是 a piece of cake, 但后来细细一, 品出这之间在中文里既有细微差异, 在译成英文 时便不能想当然地一视同仁”, 概而译之, 于是查网上中国译, 查到大致有两种译法: section department, 后者多用 于医院里的内设科室, 诸如耳鼻喉科等。 那么section 又是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译法呢? 为此, 我又查了《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及华联网的英语学习一栏, 证实有关一级的机构名一般 译为“section”, 例如《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里给出的科长一词的译文就是“Sect ion Chief”(方凡泉, 2003: 20) , 而华联网上法制科就译为“Legislative Affairs Section ”, 这样我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 译为“section”。而的翻译相对就要容易

一些, 我查了相关的网站和词典, 均译为 office, 于是照办。 再就 的翻译, 一开始我把某某处全译成 department, 私下以为还可以, 但又觉得心里不踏实, 还是多方查证较为妥当, 于是又上下求索”, 方知原来也不那么好对付, 可译为“division ”,或是“office”, 前者居多, 但后者也不乏例证。比如中国译典网站 收录的《简明汉英词典》给出的登记处的译文就是“registration office” 鉴于好几种资料里的译文都是“division ”居多, 我最 “division ” , “Cadre D ivision”等。 然而, 日后我在某高校路过该校计划财务处时, 又注意到其译文为“Section of Balance”, 于是心生困惑:

此类译法我在别处也曾得见, 也就是说, 关于的译法各处似乎不太一致。窃以为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不利于机构名称英译的 统一和规范。 获悉重庆政府有关部门正着手地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 相信随着英语及翻译研究的深入, 加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 机构名称的英译定会逐步走向规范和统一。

二、缩略词语的传译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诸如三百工程双拥共建八步工作法等省略表达法, 这些内容的翻译让人颇费脑筋。最初接触到这类缩略语时, 我采取按汉语字面直译且不加注的做法, 比如双拥就直接译为“double  support’s”,“八大重 点教育工程译为“eight key educational project s”, 等等。但也是在后来研读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 猛地发现文中例如问题,“六小工程等均不是这样翻译的。译者并未逐字翻译,而是在译文中直接把三农六小工程的具体所指罗列出来。 例如,“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 2626 亿元, 增长2215% ”一句的对应译文就是: Altogeth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pent  262.6 billion  yuan on  agricultu 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  increase of 22.5 percent.  那么我也应该照此法翻译? 可是, 重庆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比全国的政府工作报告那般 宏观和概括, 因此诸如此类的缩略语要多出起码一倍以上, 全译

出具体内容那译文篇幅岂不会大大加长?  我还要不要全部翻译出具体内容呢?  在这一问题上, 我的确是犹豫了很久, 也矛盾了很久。 我当时想过就按照我自己的译法做, 但又觉得不太妥当,毕竟我那种译法极有可能让读者如坠云里, 也就不知所云了, 么我的翻译价值又何在呢? 顾静老师在她的《透视美国新闻周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一文中曾这样写道,“要力求给国外读者提供易于接受的译文, 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communication effect) ”(顾静, 2005: 59) 试想: 如果我为图一己之便而仅译出汉语的字面意思, 国外读者面对我的译文又如何能理解呢? 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说过,“每种翻译都是解释, 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李文革, 2004: 266) 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做适当解释以帮助读者扫除障碍, 方便读者阅读的过程。 于是我否定了这种逐字翻译的做法。 于是我又打算把这些内容的具体所指全部查出来, 然后统一地在译文中体现。可是还是不 太可行。 为什么呢? 因为报告中有好几处八大某某”,“十大某 一类的说法, 全都罗列出来是不是太多, 太繁琐了呢? 岂不有 喧宾夺主之嫌?  况且,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考虑: 为何在中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些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解释, 而译成英文时就得一一列举出来呢?  难道我们的老百姓听读中文版的报告时就一定能意会这些缩略语的具体内容而外国朋友听读英文版的报告时就只能接受有相应解释的译文吗? 我想这一假设恐怕是站 不住脚的。如果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是面向听者和读者, 以听者和读者能理解为旨归, 那么中文的报告里不也应该有所解释吗? 试想: 又有多少平民大众对政府的这些举措了如指掌以致根本无需解释呢?  既然要人民大众了解政府, 亲近政府, 在一定程度上和政府形成一种互相监督, 共同进步的互动关系, 那么在报告 里不是就应该对这些缩略语的内容有所解释吗? 而相应地, 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 也就自然地需要对绝大多数这类缩略语有 所解释了。 一番思考过后, 我采取的做法是: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大多数这类缩略语都附加解释, 一般先是译出字面意思, 比如前文提到的双拥的翻译, 然后再在括号里给出适当的解释, 或是列举出具体的内容, 比如六小工程我的译文就是: six  ca te2 go rie s  of   sm a ll   ru ra l  p ro ject s [ w a te r -    efficien t   irriga t ion, po tab le w a te r supp lie s, road bu ild ing, m e thane p roduct ion facili2 t ie s, hyd roe lect ric p lan t s, and p a stu re enclo su re, t r.  ]; 但有些诸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我就没有一一列举, 唯恐喧了宾也夺了主。

三、口号的传译

标语或是口号的翻译耐人琢磨也耐人寻味。 同样是在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 我看到了这么一句类似于标语或口号的文字:“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 这句话该 如何翻译呢?  其实从字面意义上看, 这几个短语都不难理解, 较易以形容词加 Chongqing 的形式直译成英语。 关键在于如何 传达原文的那种结构美和气势美? 换句话说, 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意美”? 在翻译这句话时, 我真是有点 黔驴技穷之感, 想大胆地凭借灵感去翻译但又生怕翻译得不好 亵渎了原文, 于是一直搁在那儿, 却是真的放不下, 老是挂怀, 于忍不住求教于杨全红老师, 结果呢, 一通电话便让我的犹豫踟 躇及挂怀涣然冰释了。杨老师给我提供了如下三种译文 (大致如

) : 一、Chongqing of cou rte sy,  cred ib ility,  know ledge  and cha rm ; 二、Chongqing, a  city of po litene ss, t ru st -  w o rth ine ss,

good   educa t ion   and   g rea t   cha rm ;  三、Cou rte sy,  cred ib ility,

know ledge and cha rm. 而杨老师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译文大致 是这样的: Chongqing, a city of cou rte sy, cred ib ility, know ledge and cha rm 我当时反复思索比较了这四种译文, 终于品味出了其中的微妙差异所在, 最终采用了杨老师的译文。然而暑假翻译 的结束并未能终止我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时至今日, 我仍在想:对于这类排比式结构的翻译, 口号和标语类内容的翻译, 该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方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三美”, 再现原文的气势、风格和韵味? 在中文里可以作为口号和标语的内 , 该如何翻译才能避免拖沓繁复而冗长的解说性译文? 直译? 意译?还是某种据情况而定的中庸之译法?私下以为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较意美更难在译文中传达。 这里便不得不谈到语言的形 和意的问题。 赵彦春老师在他的《翻译归结论》一书中有言:“ 言形意之间的张力是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是抵制蔓延为非译的重要因素。然而, 翻译界一直存在这么一种看法, 那便是形式不可译。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 形式本身就具有意义, 而且有时还是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此, 赵彦春老师认为,“在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它的形才 再现它的意。原文形式的再现尽管也许不那么容易实现, 也理应成为每一个译者翻译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具体到标语及口号的翻译, 自然是以完美地再现原文三美的译文为佳译了。 李长栓老师认为,“当审美和达意不可兼顾时, 牺牲审美。但在翻 译口号、标语、广告等语言现象时, 由于其本身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地位, 需要兼顾信息的传递和审美效果”(李长栓: 33) 顾审美效果其实就是翻译口号、标语等语言现象的重点和难点 所在, 不易把握, 不易实现。 这也是我对上述口号的译文不是特别满意的原因所在吧。近日在 2005 年第 1 期的《上海翻译》上读 到卞正东的《论标识语的翻译》一文, 也谈到了口号类标识语的 翻译。卞正东老师探讨了这么一句在全国各地流行的标语”( 正东: 29) :“高高兴兴上班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 卞老师认为,如果忽视文化差异, 将这个标语译成‘Go to w o rk happ ily, and com e back  safe ly! ’, 操英语的本族人是得不到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卞正东: 29) 为此, 卞老师给出了他认为较恰当的译文, Good luck ! 他认为,“如果我们想用英语表达其中的祝愿, 一个 Good luck! 就可以了”(卞正东: 29)。卞老师之所以不认可 前一种译文而提出他的见解, 主要是基于两种文化差异的考虑, 如果不考虑文化差异, 采用字对字的直译法, 很难使英语本族语 使用者在心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意念。 卞老师的译文当 然不失为一种可为读者接受和意会的译文。但掩卷沉思, 还有没 有其他较为理想的译法呢? 更加贴近原文内容的译法也能更好 地再现原文之形的译文? 思索良久, 突获灵感: 为什么不借用英 语俗谚之再现此标语之以完成全句之? 第一个 闪现于我脑际的便是在英美国家应是妇孺皆知的那句“A n ap 2 p le a day keep s the docto r aw ay”。读来韵感锵锵, 琅琅上口。于 是赶紧对其改头换面之, 便有了如下的两种译文:

拙译一:

W ea ring a sm ile to w o rk a ll the w ay keep s a ll the dange rs aw ay.

拙译二:

W ea ring a  sm ile  to  and from w o rk  a ll the w ay keep s any dange r aw ay.

当然, 尽管拙译套用的是名谚之形, 但未必就是上好的译, 其中疏漏在所难免, 恳情译界人士不吝指正。

另有一例: 为树立重庆公交行业新风, 迎接亚太市长峰会, 重庆市广播集团党委推出了迎峰会、树形象、展风采主题活动 重庆微笑大使公交乘务人员选拔赛。大赛的主题口号是: 你一个微笑, 亮出我的风采。 我试着翻译了这句口号, 其中第一 种译文和第三种译文仍是借用的英语俗谚之形, 相信应不失为 翻译口号类标识语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

拙译一:

W he re the re is a sw ee t sm ile, the re is a sw ee t fee l.

拙译二:

A  sm ile on m y face g ive s aw ay a ll m y g race.

拙译三:

A  sm ile a day g ive s a ll m y g race aw ay.

正如卞老师所说,“口号类标识语的翻译有时也讲究简洁明 ”(卞正东: 29) 笔者以为此三种译文在保证较为准确地传达 原文意旨的前提下应算得上是简洁明快之译, 加之借用了英语俗谚之形式, 能给英语本族语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且由于韵 脚极易上口, 故易于传诵, 易于记忆, 既保留了洋味”, 又不失韵 味。 笔者不揣浅陋, 在此提出以上译文和浅见, 还望译界人士指 教。

参考文献

[ 1 ]顾静. 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 ].  海翻译, 2005 (1).

[ 2 ]卞正东.  论标示语的翻译[J ].  上海翻译, 2005 (1).

[ 3 ]方凡泉. 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M ].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4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 5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4.

[ 6 ] 赵彦春.  翻译学归结论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5.

[ 7 ]W en J iabao: R epo rt on  the W o rk  of  the  Gove rnm en t [J ]. B e ijing R eview , N o.  14-   16, 20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