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提高翻译水平(来自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

发布时间:2017-01-14       浏览次数:3185       文章来源:

 

  目前学英语的人多,有意从事翻译的人多,现在很少有不懂外语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半瓶子醋,真正的高手少,能够为正式谈判服务,能够从事专业文字翻译的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2个问题,一是英语基础好的人没有实践经验;这类人多为教师,都在大专院校闭门造车,二是有实践经验的英语基础不过关;他们大多在社会上闯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缺一不可。基础理论就像套路,而实践经验好比内功,真正的高手应具备这两种东西,方能凭借高超的工夫驰骋江湖。英语基础好但没有参加实践活动是不行的;反过来基础不好的人参加再多的实践活动也是不行的。基础和实践相辅相成。

        首先要当好翻译,必须从基础学习抓起,基础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它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英文水平。而现在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掌握正确的基础学习方法,甚至有些人会走入误区。

        学英文的时间我觉得以初一开始为好,这个年龄聪明、记忆力好、有一定的理解力,模仿力仍在,而过早学英文纯粹靠的是模仿力和死记硬背,无法理解英语的语法和规则。是按照学母语的办法去学的,学了还是要从学,要知道我们是在学外语啊!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允许我们按照学母语的办法去学,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双语人才是不存在的,总有一个是母语。有些人小学时就把小孩送到英国,结果是在英国的时候英语好,在中国的时候汉语好,没有一个真正好。此外你还要考虑教育成本,这么大的投资能收回来吗?特别对咱穷人的孩子而言。不过你愿意把这些钱花在中国的话,一样能学得很好。除非你像印度上流社会一样,他们从小把孩子送到英国,刻意让英语成为他们的母语,而这些孩子根本就不会印度语,这是牺牲母语换来的,而多数印度人包括商人、技术人员的英语发音很糟糕,根本不能和上流社会流利的英国英语相比。

        此外我发现现在的学习资料五花八门,其实我觉得还是要使用咱们大陆的传统教材,国外、港台的、口语的、写作的都只能做参考,如果能完整地学完并掌握一套正规教材,基础就牢固了,向任何方向发展都可以。这是我要谈的主要问题,我接触了一些大中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很有问题,遇到一些语法,读音规则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发掘其规律,不知道走快捷方式,当然这和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连读和辅音浊化问题,其实这是为了自己说话方便才有的规则。再比如,英语的一些修饰壮语放在后面实际上是很人性化的,当你说“非常感谢”时把“非常”说在后面,这就很人性化,你可以添加非常也可以不说非常,修饰语放在后面使表述可进可退,可重可轻,灵活机动,就好似广东话中的“唔该晒”“饮茶先”等。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也是同样道理。语法是为人服务的,语法是个好东西,只要掌握了规律,懂得了语法的道理,学习是可以投机取巧的,要多走捷径、少走弯路。说语法重要,是指基本语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不要太注重语法,是指不要过分玩弄语法,挑剔介词副词的用法,比如说给某人打电话是不是只能说call someone on …(电话号码), 乘坐某航班是不是只能用on FLT No…. 。另外还有一个口语和书面语的问题,很多朋友总是说自己的口语不好,问我如何提高口语水平。我的回答很简单,首先要搞清楚是口语不好还是基础根本就不好。据我所知,大多数人是基础根本就不好,听不懂的同样看不懂;说不出的同样写不出。这是因为如我上面所说,我们是在学外语,不是学母语,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口语,还是离不开基础,不能单独学口语。母语有可能口头好,却写不好。外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应该是齐头并进的,不应该分割开来,口语好的人,书面语都好;而书面语好的人口语却不一定好。书面语学好了,基础打好了,功到自然成。一些老同志倒是存在这个问题,他们能读能写,只是反应慢,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一直没有锻炼口语的机会。哑巴英语固然需要改革,但我觉得当前一些年轻人应该在注重口语的同时,苦练内功,切勿停留在花拳绣腿上。即使口语的提高一般人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能够参加简单谈判的口语水平很容易达到,但真正能胜任大型正式会议交传和同传的口译人员寥寥可数。我认为学英语应该各方面综合性地齐头并进,不能单独学某一样技能,这是学外语和母语的区别之一,有些翻译自认为口语好能多赚钱而不愿意做笔译工作,想过没有笔译可以帮助你学习新东西,丰富知识。笔译做得快一样赚钱多。另外要注意,年轻人的优势是记忆力好,年纪大的同志却有理解力强的优势,女生的记忆力比我们男生要强,男生更多的是发挥理解力的优势。

        有一些人总是过分强调环境,总说自己的环境不好,其实在国内一样可以学到好的英文,因为英文的环境到处都是,其他语种的环境倒是不好。首先基础要好,也需要语言天赋,环境有帮助,但不是绝对的,主要是内因起作用,其实英语环境到处都很好。反过来说国外很多华人并不是英文都好,这要看他们是否有语言天赋,正如同中国人有的汉语好,有的差,英国人有的英语好,有的差一样。也正如有些北方人呆在南方一辈子都没学会南方话一样,而南方人没学好普通话一样。我呆在广东就学会了广东话,我的一些朋友就没有学会。另外长期留洋的中国人对国内的情况及一些特定的东西也逐渐陌生,其中文不一定好,就算好也未必能跟上国内潮流,尽管自己的英文不错,但要翻译起来却颇有些为难。因为翻译还算是一个高智商的活儿吧,它不光涉及到语言的好坏,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全面的专业知识、快速、敏捷的反应和思维能力,并非长期呆在国外或学中文的外国人长期呆在中国就可以做到。口语也是一样,普通话都学不好的人怎么能发好英语的发音,我观察大凡普通话好,吐字清晰的人英语发音也好。另外有些人总想跟老外学英语,要知道和老外交流是我们学英语的目的,而不是过程,跟老外练习英语特别是口语只是检验、考核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能力,是辅助性的,洋鬼子不懂中文,更不知中国人应该如何学英语。要碰上深圳侮辱妇女的那种美国人(听说是个蹩脚的英文老师,来中国混饭吃的。)那就倒大霉了。所以说老外是我们学英语的运用对象,并非我们的培训师。学英语主要还是应该跟中国老师学习,中国老师更能够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你选择的中国老师本身应该是高水平的,必须是英语、中文都很好的人,特别具有讲解能力。最好采用授徒式的学习,悟性高的人完全可以自学。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崇尚美式英语,但没有几个学到家的,我还是建议大家学习英国英语,英国英语看似复杂,却正宗、地道、字正腔圆,真正学好以后你会发现尽管结构造作却比美式英语容易懂,美式英语表面简单、随心所欲,但不规范,实际上要学好很不容易,不太适合外国人,当然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美国人那种名词当动词用的方法。其实绝大多数非英语母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以传统英国英语作为学习的英语,美国英语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但产生这种影响只是美语中的个别将英国英语发扬光大的地方,美语的主流离不开英国英语。澳洲、新西兰、印度等许多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都还是以英国英语为主,而欧洲、亚洲、阿拉伯等非英语国家的人所学的英语大都还是英国英语。还有就是有些可以去学一些俚语、土语,以表示自己的地道,殊不知这都是徒劳的,很多都是不标准的用法,有些人还把它当成宝。我们毕竟是外国人,何必花宝贵的精力去学那些东西呢?老外和我们讲话都会用标准的表述的,同样只要你会标准表述,那就没问题。这就像我原来认识的一个老外学中文时问我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说中国话不卷舌,他还以为这是地道的中文。英文单词用不着记太多,有些词儿能懂就行了,不一定都要会用,只要能把自己掌握的词儿玩转就行了,要记就记工作中需要的专业词汇,这样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有用的东西。

        基础学完应该努力提高英文水平,我想大多数人的学习目的应该是综合应用,而不是理论研究,而现在最实用的领域是什么?我个人以为具体来说应该是商务、法律、工程技术。当然广义来讲,我们的英文运用应该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及生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和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而把英语作为工具使用和当翻译之间既有相同有又有区别,相同之点在于它们都是一个翻译过程,作为工具其实是一个自己给自己翻译的过程,如要听懂或读懂英语,就是一个英译汉的过程;要表达则是一个汉译英过程;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表述,相对容易,不同之处在于要翻译别人的东西就难得多,也许某人能够分别阅读一份文件的中、英文对照,但要自己进行翻译却未必能行,因为翻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翻译的能力就表现在这个“转换”过程,它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表达得当,还要迅速果断,“转换”完成后的结果别人一看还会觉得很容易,可能还会挑出错误,其实最好的译文既简单又清楚,既复杂又难懂的译文是最糟糕的译文。翻译过程就是检验外语水平高低的战场,我认为译审这个职称不应该是高级职称。

        我十多年来从事过各种类型的口笔译工作, 包括大型重要会议的交替翻译和同声翻译、技术交流会议、中外高级领导人会晤及大型引进项目谈判口译,正式口译活动数百次;工程技术、金融、商务、法律文件资料的翻译,翻译的资料近千万字。也搞过进出口贸易、国际招标及合作、打过国际官司、处理过国外跨国公司巨额索赔。我觉得英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特别是表达的准确性、正宗性,委婉性、暗示性,无论是口语还是英文文件,这一点非常重要。而目前的状况是会英文的多,高手少,会几个英文就随便向外报盘,招商引资的项目资料错误百出,中国网站的英文都不怎么地道,更不要说城市招牌、甚至窗口单位的英文标示错误了。我认为,在高层次里面,除英美等母语国家人以外,中国人的英语算是最好的了,其次是德国人。这主要指发音方面,但用法的正宗性远不如其他许多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使用都要正宗的多。中国人的外语水平中属英语水平最高,比如同样内容的法语、俄语、德语欲翻译成中文或中文翻译成外语,肯定是英语翻得最好。我接触很多既讲英语又讲其母语的老外都说我宁愿和你们的英语翻译交谈。其实对外交流中表述和理解越准确、越有利于工作,我不主张一些外语半瓶子醋的人撇开翻译独自对外交流,其实老外和当事人本身交谈中会有很多障碍,而出于礼节尽管似懂非懂,一般都会假意点头,从表情和反应就看得出来。所以从自己受益的情况出发,应尽量使用翻译。目前一般情况是,很多朋友已经会欣赏别人的表达,只是自己不能达到同样的表达水平。可悲的是部分用户,特别是一些农民企业家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他们觉得翻译都差不多,没有必要多花钱追求质量。其实少吃一顿饭、少抽一包烟这点钱就有了,这是意识问题,须明白低档的翻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影响自己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名片,没有一个做得好的。所以老外说现在中国人学会注重产品的包装,但资料包装还差得很。另外顺便说一句,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必须适应各个国家的英语,如你必须听懂法国人,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及东南亚人讲的英语。

        所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要提高运用能力,应该从大学3、4年级开始学习职业英语,比如此时应该开始针对专业技术、商务、法律、工程等方面进行英语教学,比如学习合资合同,标书的标准中、英文文本,蒸汽机、汽车的制造工艺。但现在学校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相当严重,他们太注重基础理论了,自己可能没有能力,过去教文学,有什么用?现在也是教经贸的没搞过经贸,教导游的没搞过旅游,搞过也过时了。更不要说其他一些职业英语了,好像一些过了所谓8级的人都不能当好专业翻译,我听闻北外又要进行翻译认证的考试,我想结果也是一样,即可能考上的人不一定能当翻译,而许多合格的翻译可能会考不上,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因为出题人本身就不具备实践能力,更没有专业技术知识,试问北外教授长期在一线从事工程技术翻译吗?自己都干不了,还招收什么硕士、博士?联合国认证的翻译熟悉各类工程技术的翻译吗?而工程技术的翻译量占据了目前翻译市场的绝对数量,教育部门应该针对这个大市场进行教学,因为我们是为用户学英语,为市场学英语,而不是为学术和理论,更不是研究马尾巴的功能。所以我慎重建议大学生们自己注意学习,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只能靠自己,不要迷信所谓资产阶级权威,要相信咱们工农兵。踏上社会以后,也不要相信社会上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他们其实都和学校一样,只是一次重复的理论学习。现在社会上的英语培训不外乎什么口语/听力班、4、6级考试班、考研班、出国班,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工程技术英语却没有人培训。要成为真正的高手,必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必须多动脑筋,刻苦钻研,要靠自己,当然有高人的指点最好。而现在令人担忧的是,相当一些人以为自己外语很好,得了奖、考了个什么证书,就可以当翻译了,其实还差得远。无论笔译、口译或者同传,有证的不一定能做,没有资格证的却做的上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不光要拥有扎实的基本语言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经过战场上长时间的千锤百炼,绝非懂2个语言就行,翻译是一项专门的工作。

        商务、法律,工程英语中属法律最难,应该说是最高境界了,很多东西难以理解,需要刻苦努力,同时必须向人请教。商务英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只是要表达好、或者写好一份文件要多费些工夫,一般的函电、会议纪要、协议等容易,而工作月报,可行性报告、市场调查就难一些。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当然最简单,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就稍微复杂的多,特别是引入了许多新的合作形式后,牵涉到了设备、技术、融资、安装调试服务等各方面。说到工程技术翻译,应该说这是目前英文翻译量最大的一个领域,它牵涉面最大的是机械、电气、化工、土建、仪表热工、计算机等专业,所以一般学英文的非技术人员进行此类翻译是开始多有困难,所以大都采用英语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翻译工作。但我认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将自己的语言能力贯穿于一切领域,在自己不一定完全明白的情况下使双方进行交流。工程技术英语大都是相通的,一个项目中其实只有少量自己的特定的东西,大多背景和术语都是差不多的,一旦进入后你会发现不是想象得那么难。不能从事工程技术翻译的文科翻译并不是因为受文科专业的限制,而是其本身的功力不够。事实上我亲身目睹不少外语专业的翻译同样很好的完成了各种技术翻译工作。技术人员出身的翻译往往有深度,但没有外延,而普通语言专业的翻译又缺乏内涵。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应该有点有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除1、2项拿手的专业外,应能够适应各个专业的翻译。专业知识的翻译还是应该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专业知识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当然那些语言平平,又没有专业背景的半瓶子醋是不适合从事翻译工作的。我个人一贯认为,翻译是建立在语言能力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反映,不是技术研发,那种依托某专业知识忽略语言能力进行的翻译是不足的,因为任何专业都不是独立的,它和其他知识戚戚相关,有经验的翻译完全能够涵盖各主要专业。反之现在有些技术出身的翻译同样做不好其技术专业的翻译;有些语言出身的翻译也做不好语言方面的翻译。翻译的积累就是工作过程,实际上翻译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培训过程,比如参加一次口译活动,就是一次口语和专业的培训;翻译一份资料就是一个知识面的和语言的提高,久而久之,未涵盖的内容就越少,远远胜过参加专门的培训班所能取得的效果。基本功都差不多的时候,就看谁积累多了。我真痛恨现在的一些教师,骗人钱财就算了,只要没有误人子弟;误人子弟可恨,但没有骗人钱财损失还小一些;最可怕的是既误人子弟,又骗人钱财。

        尽管说做翻译比作为工具使用难度更大,但翻译还是有它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尽管我们通常要求翻译要认真、准确,严肃,但在实际工作中是灵活而有趣的。比如成语的应用,一般来说不要故作深沉,滥用成语,简单就是美,外国人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商人都更简单,更随意,不是我们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但中方领导人喜欢用成语,如非用不能表达主谈人的意思,就可以大胆应用。如我在多年前的一次谈判中,中方主谈为争论合同管辖地的问题是说了一句"别丢了西瓜拣芝麻",我觉得这个成语用的非常妙,但突然忘记芝麻的英文,我灵机一动把芝麻说成花生,没想到效果一样好,洋鬼子觉得花生的比喻还更好。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家跨国公司老板在谈判中被我方抓住漏洞后咬住不放,说了一大堆后悔、知错、怨恨、祈求、无赖的话,被我归纳翻译成"不要将我的军,得饶人处且饶人。"应该说这句成语表达了当事人当时的复杂心情。还有老外求人的时候经常重复说“Please”这个词,就可以翻译成“行行好”,翻译需要机智、灵活和快速翻译。便说一句,讲话人的质量影响翻译的质量,有些人讲话缺乏逻辑、层次不分明、语句含糊、翻译起来就很麻烦,所以对外讲话和对内讲话要有分别,特别是中方的一些领导和主谈人要注意这一点。当然翻译中(包括笔译和口译)100%不犯错误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在大型现场翻译中,翻译高度集中精力,又要听,又要记,又要讲,同时要处理几个程序,有时可能出现点口误,或者下面的人都懂了,翻译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也是正常的,就象笔译中审稿的人很容易挑错一样,这并不代表你的水平比我高。这时翻译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自信,因为下面懂外语的人光听,很轻松,没有压力,如果他上来犯的错会更多,十多年前一个外交部的老前辈就说过外交部冰岛语翻译最没有压力。我见过不少自认为可以胜任的翻译上台后几句话就尴尬的下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体会是,同声翻译还容易一些,因为同声翻译要相对隐蔽一些,但同声翻译所具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善变是一般人不容易达到的。一个翻译应该保持进步,注意学习新东西,使自己不断更新。和汉语一样,英语中有些技术新词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广泛应用,如象征工业革命的汽轮机turbine这个词,英美人的读音和我们字典商标注的音都不一样,而起演变而来的turbo前缀被用于各种场合,如用在计算机、游戏机、武器上表示超强、超快,如能正确理解,对翻译非常有帮助,倘若美国电影"圣诞老豆"中的玩具turbo-man如果译作超能战士而不是涡轮战士,我们的孩子们就更能理解。

        翻译有些时候需要逐字逐句,有些时候则应该重新组织句型;英翻汉时注意将长句子切割为断句,而汉翻英时可将断句合为长句。口语翻译中如不小心漏掉什么东西,可以想办法在下段里适当增补上;有时突然说错主语或宾语时,不要改口,可以将就翻译成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如遇听不大明白时,可先不翻或中性一点,再听一下下一段话,也许问题就解决了。一般情况下,英-汉翻译较为容易,汉-英翻译难度却大得多,所以汉-英翻译最好请高水平的翻译进行。但到了最高境界,却还是英译汉难。所以我认为现在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价格差距太大,不太合理,高难度的英译汉应该贵过汉译英。汉译英是理解原文容易,表达难。汉-英翻译的原则是首先不要犯错误,要简明扼要,要让老外读的懂,不要产生歧义;其次,要选用最合适的英文表达方式,用英文习惯表达法,使自己的英文表述更正宗、更地道。英译汉的难点主要在于理解习惯用法,特别是书本上查不到的东西,另外一个难点就是长段中的插入语,很多翻译一遇到长段落就傻眼了,所以说开卷考试更难。其实只要找出插入语、修饰词句、弄清楚结构就可将其化解,有些东西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可意译,一定要读透、吃透、译透,用内功将其化解。有些翻译人员翻译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取得整体翻译效果。弄懂意思翻译起来就好办多了,因为我们英译汉是将外语译成母语,表达起来很容易。实在有问题时,可以采用模糊法,即尽量朝中性意思翻译,总比翻错好。翻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一般来说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量意译,当然对有些中国或外国特色的东西只有直译,读者读不懂的直译有时不光是语言问题,还有背景问题。我曾经试着让外国专家修改汉译英的英文稿件,经改正后英文看来是漂亮多了,但完全不能真实表达原文的意思,特别是中国特色的一些东西。我告诉他中文的意思对西方人来说就是有些别扭,这就是背景问题,所以汉译英文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脱离“外国味道”。我认为内功深厚的翻译凭借丰富的积累更多的是进行意译,因为他更容易准确找到对应的表达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查字典。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怀孕的妇女说孩子会在今年7月出生,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肯定会五花八门,而对应的说法是,Her baby is due in this July。请注意Due的用法。还有说生意不赚不亏持平就是break even。还有排名不分先后这句话的英文应该是The order of appearance is of no significance。还有一个词就是discipline,这个词应该是工程项目中的“专业”的意思,如电气、化工、机械等的分工。那么 due diligence 译成汉语是什么呢?翻译查字典仅仅是一个辅助,决不能完全依靠字典,查字典也要讲究方法,一个词儿必须反复查阅得到验证后才能使用,更要注意有许多技术术语都是组合词儿。还有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要特别用心学习缩略语的用法。一个是要记,另外要学会缩略语的规律,其实英国人倒不喜欢用缩略语,主要是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我不主张滥用缩略语,但我们必须掌握缩略语,这里面也有些要领,主要是首字母的使用、辅音字母的使用、部分字母或者复合性字母的使用。一句话,我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是钟道隆和李阳的结合。翻译还要注意提高速度,其实翻的越好的速度也越快,而水平低的翻译是又差又慢。如果你一会儿查字典,一会儿看资料,一会儿又思考,那么你一天翻译的收入可能还没有擦皮鞋的高。一般熟练翻译应该每小时翻译500字以上,熟练翻译无需查阅资料,无需字字查字典,就像是在做口译,但和口译一样,笔译工作也不能持续过长,否则效率下降,2个半天的工作就比一个整天的工作效率要高的多。

        对不起随便罗嗦了这么多,逻辑上可能有些凌乱,也不一定正确,但我说的都是自己的独到见解、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跟任何书本都没有关系,也绝无半点抄袭别人的东西,希望对各位有些启发。请各位大侠赐教,我最欣赏有实践经验的大侠,因为真功夫在民间。

        最后我想说句题外话,那就是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志应该树立爱国思想,把单位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牢记周总理的话,做一名又红又专的翻译。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翻译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接触国家机密也比较多,而过去翻译的形象一向不怎么样,《小兵张嘎》中的胖翻译给国人留下了无法抹掉的坏印象。我不得不承认,过去翻译中当汉奸的不少,如今也一样,不一样的是过去只有男汉奸,现在女汉奸也有了。我们要向当年志愿军中的翻译前辈和老一辈革命外交家学习,把外语当作斗争的武器,改变世人对翻译的印象。据我观察,现在的翻译基本分为两类,要么不爱国,要么很爱国,即一类崇洋媚外,甘当洋人的走狗;而另一类因接触洋人太多,反而民族自尊心变的更强,从而更加爱国。我希望大家都当后者。 (梁明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