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光碗里的米网上翻译词语 微公益宅男宅女都能做

发布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652       文章来源:

“在很多大学生眼里,敬老院、孤儿院等几个弱势群体的院儿,似乎就是公益基地。其实公益是一个超越空间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微公益,宅在家就可以做。”日前,公益组织同益学生圈请来了“TED”(科技、娱乐、设计的缩写,1984年创办,在世界各地每半年举办一次,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分享他们最热衷从事的事业)这个超级大脑SPA,让一群老板和浙江大学学生面对面进行一场新公益与旧公益的对话。

  “公益是我心中的一粒米”

  网络上翻译一个词语值多少钱?大家可能觉得那不过是鼠标一点的事情。但如果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合作翻译,会带来怎样的价值?译言网的总裁王旭泉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一群网络翻译者,自发将网络上的英文地震资料翻译成了安全手册和救援手册,并集结出版。“一个个字母变成一个个汉字,汇成手册发放到地震灾区民众手中。这种短时间所汇聚起的强大力量正是来自人人参与的一种公益。”

  茶缸社区的创建者杨明则表示:“公益是我心中的一粒米。”在他看来,一粒米是公益的最小单位,但积少成多的力量依旧惊人——13亿人每人一粒米,可以让100多人吃一年。一粒米更是一种启迪——微公益很简单,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习惯:捡起一个塑料袋,吃光碗里所有的米。

  热心公益者,变成了“领导者”

  如果你一如既往地认为公益与利益无关,那你就OUT(落伍)了。新公益就是用商业化思维来运作公益组织。如果说旧公益是一种公益实践,公益组织被动去接受捐款、志愿者被动参与活动,那么公益创业这种新型的公益模式,将进行公益事业的人从参与者变成领导者,从短暂的活动变成长期的受益。

  无障碍艺途就是这么一个公益创业的例子。它的创始人苗世明,教自闭症孩子画画,激发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创作,果然,他找到了在正常创作人中难以发现的色彩和创意,他激动地称之为一项“寻找梵高”的事业。现在该团队将障碍人士的作品进行商业包装,把孩子们的画印到环保袋、马克杯、桌椅等产品上,实现企业的盈利。得来的利润,再用于资助这些处于边缘化的人群。“我的作为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苗世明说。

0